中粮集团:解决传统产业“处僵治困”难题 这家企业这么干

作者:发布时间:2023-08-03文章来源: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张宇轩) 一家在十年前累计亏损超1亿元、被国资委认定的“僵尸企业”,近年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研创新,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将企业从此前的粗加工单一外贸型企业,转变为聚焦坚果产品精深加工的专新特精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如今走进位于山东威海市文登区的中粮山萃花生制品(威海)有限公司(简称“中粮花生”)内,一栋栋标准化厂房中,17条坚果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这里每天能够产出220吨花生酱、裹衣花生以及其他坚果类产品,销往国内以及澳新、欧盟、日韩等国际市场。2022年,中粮花生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利润近千万元,已成为国内食用花生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家“僵尸企业”不仅在危难关头实现了“涅槃重生”,还带动全国多个省市近3000花生种植户增产增收,实现高质量发展。
逆境求生,打赢“脱僵翻身仗”
2014年,中粮花生公司从青岛整体搬迁到威海,内外承压。对内,公司处于变革阵痛期,大量核心员工离职;对外,则承受着客户的流失和市场的剧变,公司发展陷入停滞,亏损严重,一度被国资委列入“僵尸企业”行列。
财务资料显示,2014年底,中粮花生累计亏损1.04亿元,此后多年间,中粮花生依然未能实现盈利,2015年净亏损甚至达到2376万元。
大量业务骨干离职、客户流失、公司业绩持续下滑,连续数年的困难时期令不少员工记忆深刻。
公司国际业务部资深员工刘慧杰回忆,2016年负责日本市场的两位骨干突然同时离职,产假刚结束的刘慧杰临危受命接任工作。刘慧杰从未接触过国际业务,面对交接的不畅和多家客户的质疑,压力陡增。
“工作交接时,同事只给了我一张A4纸,上面简单罗列了几个客户。交接过来的5个国外客户陆续询问我公司是否要关门了,如果关门就要找其他工厂,压力很大。”刘慧杰表示。
为了避免老客户的流失,刘慧杰与部门成员想方设法与客户沟通以取得信任。2018年,刘慧杰获得到日本拜访客户的宝贵机会,4天内一行人拜访了位于东京、新潟、名古屋、神户和大阪的13家客户,“每天早上6点准时从酒店出发,晚上10点多回来时腿都抬不起来”。这番艰苦奔波没有白费,刘慧杰等人最终争取到3家客户的订单。
回忆起公司的困难时期,资深员工周潇感慨颇多,“当时,公司党支部和团队核心对行业前景和市场进行了客观分析,一致认为公司在花生领域仍有机会和价值,便多次组织员工谈话,增加员工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那段时间,周潇坚持带领业务团队积极跑客户、走市场,不放过任何一次合作机会,努力赢回老客户的信任,公司业务表现也逐步回归正轨。
在公司上下的坚守之下,2018年中粮花生逐步“脱僵”,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实现盈利298万元。此后,公司连年实现营收增长,盈利逐渐扩大。
工贸并举、科研创新,“白胖子”变身“金豆豆”

但脱困只是第一步,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公司长足发展的关键。

改变发生于中粮花生党支部重组改选的那一年。

2019年,在上级部门党委的部署下,中粮花生改选了党支部,调整了领导班子,重组内部管理架构,制定发展规划,改变产品结构,落实中粮集团党建有效化、有形化的要求,把党支部打造成了一个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据介绍,经过详尽的市场分析与行业调查,新党支部班子明确,中粮花生要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精深加工,开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质增效降低成本,继续激发活力,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自此,中粮花生从单一外贸出口型企业,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创新为支撑,通过转型升级调结构实现工贸并举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从农产品粗加工转变到精深加工的第一步,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中粮花生相关负责人范强介绍,2019年以来,中粮花生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五千万元,先后成立了研发、技改创新工作室,集中攻克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产品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工艺难题、“卡脖子”问题,各产品线人均产能实现8%~50%的提升。
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相融合,以党建引领创新驱动,中粮花生还成立了党建项目小组,党员带头承担科技创新课题。
生产管理部坚果车间生产主管侯晓玲介绍,此前,坚果加工一般采用高温烘烤技术,存在烘烤过火、焦糊粒等问题,营养成分易受到破坏,保质期也短。经团队分析讨论后,按照物料的规格大小及水分的高低,分别用蒸汽、燃气及电加热等烘烤方式进行梯度试验,摸索温度、时间等烘烤工艺参数,开发了轻度烘烤技术,产能比前期提升32%。不仅保留了坚果营养,延长了货架期,并可延伸至其他坚果品类。
在党员的带动下,科技创新热情很快蔓延开来。为了更好激励员工,公司党支部开展了五小创客活动,推动各生产线实现进一步革新:烤果产线沥水机改为振动筛,节省人工和能耗,沥水和清杂效果更好;麦片产线蒸汽烤炉更换疏水阀和截止阀提升温度,单班产能提高40%;新建功能糖产线,按照配方开发两款新品;花生酱产线管道改造提升9处,改善花生酱长时间存在死角滋生微生物问题。
如今的洁净作业车间内,一台台经过公司专利技术改造的色选机、半粒振动筛、烘烤机、半粒产线包装机高速运转,组成完整生产线。原料花生、坚果经过清洁、筛选、梯度烘烤、包装等工艺流程,成为花生酱、调味坚果零食和功能糖等产品,被送往全球各地的食品加工厂和消费者餐桌上。
目前,中粮花生共拥有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0个,授权发明专利4个,全部转化、应用于生产中,核心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帮助公司走出了花生加工产业“品质差、附加值低、损耗大、难长期保存”的窘境,不少技术还弥补了行业生产空白。
与此同时,积极谋求蜕变的中粮花生将科研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整合校企资源,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资料显示,中粮花生研发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达成合作,外聘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强博士及其团队骨干研究员刘红芝博士等,指导解决了坚果休闲食品原料加工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突破了花生酱产品研发中油酱分离等难题。今年,中粮花生研发中心已达20人,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职研发人员17人,外聘专家3人;博士3人、硕士3人、本科10人、大专3人。
除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外,中粮花生还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致力于花生制品、燕麦制品、坚果休闲类食品等产品在配方、稳定性、品质评价、形态、口味等方面的设计、研发及推广应用。
党支部改组以来,中粮花生以领跑之姿,站上“创新驱动”新赛道。截至目前,公司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配方、技术、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进行了综合技术提升,自主研发产品实力节节攀升,并于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2021年分别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订单农业“新路子”,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走出低谷的中粮花生一跃成为当地行业龙头,自然也不忘反哺产业链上游的农民伙伴,承担起行业先锋该有的社会责任。
为扶植种植户,改善业界生态,同时也为提升原料品质、稳定供给,近五年来,中粮花生在山东及东北建设四个原料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科技”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花生购销合同”,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的高附加值品种、开展标准化生产,让花生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种植户于向宾是土生土长的威海人,与公司共建花生基地已有6年时间,共向中粮花生出售140.46吨优质原料。今年,在中粮花生专家的推荐下,他种植了106亩鲁花10和花17等出口主力优质品种。
据测算,今年于向宾的花生基地亩产皮果预计达44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0%,有望再次实现增产增收。更让于向宾安心的是,由于提前与中粮花生签订了购销合同,他的花生不仅不愁卖,每吨售价还能比市场价高一些。
于向宾表示,近几年与中粮花生的合作中,最深切的感受是放心、舒心。“从种植传统品种四处奔波求人收购,变成种植中粮推荐的品种提前锁定收入,收入增加了不少;从按传统方法种植,变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指导种植,花生品质更高,种植方法更科学高效。”
于向宾只是农民与中粮花生合作并获益的千万案例之一。据范强介绍,截至2022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已有6000多农户成为公司的密切合作伙伴,在公司指导下开展田间管理,实现增产增收700万元。今年,中粮花生在东北地区和山东省共建有花生基地8.15万亩,与2983户种植户签订了种植购销协议,一举改变了以往种植户单打独斗、丰产不丰收的难题,托起更多种植户增收的新希望。
在优质原料和创新研发的支撑下,近三年,公司新增或恢复国内外客户19家,成为日本最大的花生酱供应商和国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花生产品的最大供应商,自有品牌KINUS(可兰纳斯)、HSUJI(旭日)则被商务部评选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和“国际知名品牌”。一颗颗来自中国山东的花生由此走出国门,远销到澳新、欧盟、日韩等国际市场,将“小花生”做“出圈”做成了“大产业”。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