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强省富民“新牧歌”
——江苏探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海安市生态牧场全景图
常州市“雪山鸡”种鸡舍
张家港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连云港市全自动转盘式挤奶大厅
宿迁市宿豫区中央厨房加工厂
近年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江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种业振兴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关键,以完善产业链为支撑,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增添新动力。
种业振兴,开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芯”征程
畜禽良种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生产要素。江苏创新推动种业发展机制,做强优势,补齐短板,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升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江苏省积极探索保种主体由传统国营种畜禽场向民营企业转变,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参与资源保护工作,实行“一场一地”自主保种和“数场多地”联合保种并举的遗传资源保护机制,因地制宜采取原产地保护与异地保存、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模式,构建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多元保护体系。“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了“沙乌头猪”“徐州牛”等地方资源,发现并保护了“徐海鸡”“红灯笼猪”等一批新资源,建立和确定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43个,其中18个保种场、2个保护区和2个基因库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创新“三方签约保种”模式,将省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和资源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通过协议予以约束,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该模式2021年起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推广应用。
为应对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江苏启动地方猪资源遗传材料保存与监测,制作并保存地方猪资源冷冻精液1.5万余份,“二花脸猪”“梅山猪”等229头猪体细胞样品942管,进行冷冻精液质量检验和体细胞克隆试验,成功获得体细胞克隆猪38头,实现遗传材料的长期保存和活体恢复,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探索新办法。
夯实种业振兴种源基础。发挥省内农业科研院校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融通,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组织实施“江苏省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种业振兴揭榜挂帅专项”,着力攻破一批品种和技术。“十四五”以来,培育了“花山鸡”“益扬1号肉鸭”等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其中“花山鸡”是国内首例屠宰型优质黄羽肉鸡新品种。目前江苏省累计育成畜禽新品种24个,数量全国领先。
助力畜禽种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种业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产业带动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建立国家级核心育种场9家、国家级良种扩繁推广基地5家,5家单位入选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
“数改智转”,让传统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走进海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鸡笼排列整齐,精密的仪器、高效的巡检机器人、现代化的流水线,喂养、调温、捡蛋、粪污处理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养鸡模式。目前,海安蛋鸡年存栏量1700万羽,日均产鲜蛋700多吨,而早在2002年,蛋鸡年饲养量4300万羽,日均产鲜蛋450吨。养殖数量减少五分之三,产蛋量却增长五成以上,这得益于养殖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智能养殖技术、智慧牧场建设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了江苏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今,江苏大型集约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键环节智能化设施设备普及率达70%以上,万头以上猪场、万只以上蛋鸡场基本普及智能饲喂、智能环控系统,规模奶牛场90%以上实现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千头以上奶牛场智能项圈使用率超60%,AI识别、智能巡检等技术在部分大型生猪、蛋鸡养殖场成功应用并逐步推广。
近年来,江苏秉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理念,不断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2021年,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禽养殖的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养殖场,提升畜禽养殖现代化水平。2022年,出台《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全省建设70个数字牧场和10个智慧化畜牧产业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养殖场的精细化管理。此外,江苏积极推动畜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畜牧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2023年4月,智慧畜牧信息系统正式上线,系统包含18大板块24个子系统109个功能模块,形成涵盖畜禽养殖、流通运输、屠宰加工等全链条的实时可追溯体系,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
江苏畜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创新做法。江苏省农科院与有关企业合作,研发自动环控系统,创新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等技术,提高种鹅产蛋性能和种蛋受精率,填补了以往产蛋期的空白。海安市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扩建“蛋制品自动化加工项目”,建成集蛋粉蛋液生产、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提取、洁蛋分级包装、白煮蛋和卤蛋加工的全自动一体化生产线,将鸡蛋价值提升数倍,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蛋制品工厂。江苏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陆旗下万头牧场引入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通过AI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智能项圈、电子耳标等设备,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系统联动,对8300余头奶牛开启“云养牛”模式。
科技是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力量,而设施设备的更新则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契机,江苏制定《农业设施设备更新提升实施方案》,将生猪等畜禽养殖设施设备更新纳入其中,统筹利用中央和省级政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以推动养殖场设施设备的提档升级和环保处理能力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改智转”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传统畜牧业也在“数改智转”的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传统畜牧业正逐步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的升级。
逐“绿”而行,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东台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点面结合,同步推进规模场与非规模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点”上抓项目实施,作为中央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县,东台支持353家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提档升级;新建3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购置吸污车60辆、田间储粪罐150个,推进粪污收集体系建设。“面”上抓整体谋划,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东台鼓励养殖主体配建设施设备自行处理利用,形成“场区小循环”模式;在养殖密集的村镇,通过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统一处理利用,形成“区域中循环”模式;全市范围统筹养殖与种植优势有机结合,打通粪肥还田渠道,打造提升地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为“东台西瓜”“东台大米”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有机养分,形成“县域大循环”模式。
在江苏的其他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南通市建成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35家、粪污社会化治理服务组织51个,为小散养殖场户开展社会化有偿治理服务。响水县引入第三方畜禽粪污服务公司,对全县70%的畜禽粪污统一收集处理,保障十万亩西兰花养殖基地有机肥需求。
江苏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不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项目,而是全省范围内的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机制上,高位推动。江苏将粪污资源化利用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出台了《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行动、巩固提升行动以及“双百日”提升行动等“三大行动”。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江苏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重点支持了23个畜牧大县开展整县推进项目和14个非畜牧大县开展综合治理项目;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30多个设区市(含区)、县(市)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2021年以来,继续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高邮、盱眙开展整县推进项目,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继续支持粪污资源化利用。2024年,安排省级资金专项支持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置设施改造提升。技术模式上,集成创新。江苏发布了《江苏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要求》《江苏省非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2个技术指南,研究制订了《江苏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清洁回用技术规范》《江苏省畜禽养殖臭气减控技术指南》等5个技术规范,总结提炼了种养结合就近消纳、生态养殖循环利用、臭气减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社会化服务、长效管理等6大类典型经验,编印200多例典型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相关技术推广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江苏坚持先行先试,把绿色理念融入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积极探索畜牧大省整建制推进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机制、措施和模式,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接二连三”,赋能畜牧全产业链条乘势跃升
引导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单一生产的传统思路,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江苏畜牧产业正逐步实现从单一抓生产向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的深刻转变。围绕打造规模畜禽产业链,提出重点培育生猪、肉鸡、奶业3个细分产业链,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等,梳理形成三年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工作推进清单。注重上下游协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找准定位、主动入位,抓好重点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实施,立足自身特色、集聚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市域县域特色产业链,推动形成一批跨县成链的百亿级、千亿级畜牧产业集群。在如东等6个县(市、区)实施苏系肉鸡产业集群项目,在泗洪等8个县(市、区)实施生猪产业集群项目,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和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发展,聚力打造百亿级江苏肉鸡“三区两核一带”产业集群、生猪“一核一特两集聚”产业集群,已形成海安禽蛋、丰沛肉鸭、宿豫肉鸡等一批全链条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其中,泗洪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县初步形成百万头生猪标准化原料基地、22道工序的集约化加工链条、江浙沪62家直销分销网络化服务体系、10个品牌化注册商标营销体系,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30亿元。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全链条、宽领域广泛创新,让每一环节都成为推动产业增值的强劲引擎,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和效能。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和众多的培育品种,近年来,江苏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优质的畜产品,而是致力于将畜牧业打造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做强主体、做优产品,把好资源转化成消费者认可、竞争优势强的“金字招牌”。2024年,江苏启动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强品牌营销推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畜禽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南京奶业集团、高邮鸭集团、长寿集团等一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做好“畜牧业+”文章,推动畜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加快融合,不断挖掘畜牧业的科普教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功能,畜禽文化博物馆、休闲观光牧场、共享农庄等新业态逐渐涌现。苏州市积极拓展农文旅融合的共享农庄,苏州太湖鹅保种场在生产、保种基础上,建设太湖鹅文化馆,以文化为载体,逐步形成科普教育、餐饮民宿、产品开发为链条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以“太湖鹅庄”为品牌的苏州市共享农庄,经吴中区文旅局审批,获得民宿牌照,成为苏州市首家获批畜牧业旅游基地。同时,吴中蜂业、梁丰奶牛、鼎丰有机农场、东林羊场等多个生产基地都在积极拓展牧旅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产业高地。江苏品牌培育步伐不断加快,通过绿色认证畜产品92个,2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7个畜禽产品品牌列入江苏农业品牌目录,11个畜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南京盐水鸭”和“高邮鸭蛋”成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江苏通过在畜牧产业规划、布局、业态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生产体系上,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畜禽良种率、饲料转化率及疫病防控能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依托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经营体系上,鼓励创新经营模式,如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增收空间。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成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宿迁市宿豫区白羽肉鸡产业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了白羽肉鸡从研发到检测、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体系上,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加强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的整合,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目前,江苏拥有涉及畜牧行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多家。政策体系上,江苏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印发《江苏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进一步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在生猪全产业链中发挥着稳定生产、缓解波动等多重作用。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切嘱托。处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的江苏,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畜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片吴韵汉风传承千年的沃土之上擘画一幅新时代锦绣画卷。
(本版图文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提供)